问题

长平之战赵国出动四十万人是不是太多了?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出动四十万人,这究竟是“太多”了,还是“恰到好处”,抑或是“捉襟见肘”?这个问题,就像秦赵两国在长平原上的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杀一样,充满了复杂性,也引来了后世无数的争议和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战国末期,仔细梳理当时的背景、赵国的实力、秦国的威胁以及长平之战的具体情况。

当时的背景:秦赵争霸的白热化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是实力最强、争斗最激烈的两个国家。秦国占据关中之地,土地肥沃,国力强盛,一心想要统一天下。而赵国,作为东方六国中少数能够与秦抗衡的力量,地处战略要地,军队战力也相当不俗,尤其以骑兵见长。长平之战,便是秦赵两国争夺天下主导权的决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秦国之所以要攻打赵国,是因为赵国是东方诸国反秦联盟的“牛鼻子”,只要赵国还在,秦国的统一大业就难以推进。而赵国也深知,唯有遏制秦国的扩张,才能保全自身,进而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秦国。

赵国出动四十万人的“多”与“不多”

那么,赵国出动四十万人,这个数字是否“太多”了?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从赵国当时的国力来看,四十万人并非不能动员,但绝对是一个“倾国之力”的数字。 赵孝成王时期,赵国刚刚经历胡服骑射改革,国力有所提升,军队素质也比较高。但是,赵国不像秦国那样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稳定的财政收入。四十万人,意味着全国适龄男子的很大一部分都被征召入伍,对国内的生产、经济、社会稳定都会产生巨大的压力。

从战争的规模和重要性来看,四十万人又似乎是“必要之举”。 长平之战是决定两国命运的国战,秦国投入的兵力也据说是“天下之大兵”,秦国名将白起,其指挥能力更是炉火纯青。面对这样的强敌,赵国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必须拿出最精锐的力量,用最庞大的兵力去迎击,希望能够以数量和士气压倒秦军,或者至少能够形成僵持局面,消耗秦军。

当时的“四十万人”到底是什么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兵力数字往往存在夸大成分,也包括了各种后勤、辅助人员。即便如此,四十万这个数字依然是相当惊人的,代表着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如果将其理解为赵国能稳定维持的“一线战斗兵力”,那么可能就显得有些吃力了。

为什么会“太多”?(潜在的风险与后遗症)

如果说赵国出动四十万人“太多”了,那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兵力过于集中,缺乏战略纵深: 赵国将如此多的兵力,几乎是全部压在了长平一个战场上。一旦战局不利,赵国几乎没有后备力量可以支援,也无法在其他方向牵制秦国。这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风险极高。

2. 对后勤补给的压力巨大:四十万大军的消耗是天文数字。在那个时代,后勤补给能力是制约军队规模的重要因素。赵国要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其后勤体系的压力可想而知。一旦补给出现问题,军队的战斗力将迅速下降。

3. 错失战略机遇: 在长平之战初期,廉颇采取的是稳固防守、消耗秦军的策略,这本是符合赵国国情的。然而,后来赵括急于求成,变更战术,导致了惨败。而赵国之所以会同意更换主帅,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前期消耗战打得不够奏效,国内舆论也希望能够快速取胜。如果一开始就派出的是更谨慎、更有经验的将领,或者即便兵力众多,也采取更灵活的战术,或许结果会有所不同。

4. “纸上谈兵”的悲剧: 兵力虽多,但指挥不当,再多的兵力也只是“纸上谈兵”。赵括的“纸上谈兵”虽然是战术层面的失误,但与赵国将宝贵且数量庞大的兵力,全部托付给一个缺乏实战经验的年轻将领,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什么也可能“不够”?(从秦国的角度看)

反过来说,如果从秦国的角度,或者从更长远的战略来看,四十万人也未必就“太多”了。

1. 秦国的整体实力: 秦国在战国末期,其动员能力和军事实力远超赵国。秦国能够长期在外作战,维持庞大的军队,其社会组织和经济支撑能力更强。白起在长平一战中,据称前后动员的兵力超过了60万(包括后续增援和围困的部队),这说明秦国在人力和物力上确实占据优势。

2. 白起的高效指挥: 白起作为一代名将,其战略战术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代价,通过欺骗、围困、分割等手段,最终歼灭赵军主力。即使赵国出动四十万人,但在白起精准的布局下,最终还是落入了包围圈。

3. 长平之战的性质: 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如果赵国不能投入足够的兵力,一旦秦国得手,赵国可能就此灭亡。所以,从“背水一战”的角度看,赵国必须倾尽全力。

结论:一个悲剧性的战略选择

总而言之,赵国出动四十万人的兵力,与其说“太多”,不如说是一种“孤注一掷”的悲剧性战略选择。

它反映了赵国在面临秦国强大威胁时的决心和勇气,也展现了其作为六国之长的担当。
但同时,它也暴露了赵国在战略规划、人才储备、后勤保障以及对敌判断上的严重不足。

四十万兵力,本该是一把锐利的剑,但在不当的指挥和战略下,却成了赵国自己的“绞索”。长平之战的惨败,不仅让赵国损失了四十万精锐,更使其国力一蹶不振,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最关键的基础。

所以,与其纠结于“四十万人是不是太多”,不如反思赵国为何会在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中,做出如此多的“错误”选择,而最终导致了这支庞大军队的覆灭。兵力是重要的,但如何使用兵力,才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长平之战留给后人的,是关于战争、战略、人才和国家兴衰的深刻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低估了战国时期的战争水平。

战国时期,打的都是同体量国家之间的灭国之战,其战争维度已经超越了时代,可以说只有两千多年后的一战和二战可以比较了。

很多人听我这么一说,会觉得我吹牛,夸大历史。

但是,我们看此后两千多年的人类战争,持续两百年的,堪称总体战,全面战争的时代还有吗?就算唐宋元明清的灭国之战,往往是强打弱,上升期打衰弱期的那种。能够算得上全面战争的,也就汉匈、宋元等几场了,偏偏时间还不长。

战国时期是怎么打仗的?男子十四岁就可能上前线,六十岁才脱了兵役。可即便如此,按《墨子》所述,真打起仗来,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参战。守城时,老年人干嘛、小孩干嘛、女人干嘛,甚至你还有意识,能挪得动道,那哪怕你缺了胳膊少了腿,也得参加守城。

长平之战是什么?

九百多平方公里的战场,两军对峙长达3年的时间(目前关于长平之战的持续时间,有3年说、21月说、半年说三种说法),双方对峙各修了3条防线(防线数量,位置,尚有争议)。以赵国为例,早期在空仓岭构筑防线,后被秦军从东面强攻,又从南面穿插,秦军实现前后夹攻,先后攻破赵军修筑的两座城堡,又攻破空仓岭至丹河之间的光狼城,赵军被斩杀多名高级将领,随后构筑长壁垒固守;后秦军又从西侧攻破赵军壁垒,赵军便退守丹河东岸,沿丹河构筑栅栏寨堡一条防线,又将中军部署在韩王山、大粮山。其中大粮山为前线仓储物流基地,山体高达海拔1008米。中军驻守在两座山峰,视野开拓,可以俯瞰丹河河谷,以利于指挥。由于长平地势高,自长平往邯郸是一马平川,为防止秦军攻破长平后直趋邯郸(这也是赵国不得不虎口夺食取上党郡的重要原因),赵军便以百里石长城一条防线,构筑了一条现存遗址长达120公里的石长城,实现多层次的纵深防御。多条防线,堡寨无数,为保障粮运,以河流为干道通过水运减少运粮压力,并沿途构筑堡垒作为物流基地。

这种打法是什么结果呢?秦军仅攻破赵军其中一条防线,便以集中优势兵力,中心突破,分割包围的方法,持续几个月才打下来。打到最后,秦国发现廉颇越往后退,防线越牢固,地理优势越好,后勤越容易。而秦国的后勤距离更长,进攻反倒不便了。

随后秦国先是以外交战,使一部分国家以为秦赵即将议和,又威胁另一部分国家,使得列国断了支持赵国的念头。又以间谍战让赵国换了廉颇,以经济和外交手段,不断恶化赵国经济,促使赵国选用秦国期望的赵括来主战。随后,秘密启用白起。

白起上任,赵括正好受国内压力,加之年轻经验不足,率主力寻找秦军决战。秦军的兵力不足以包围赵军,便沿丹河河谷部署口袋阵,以佯败引诱赵军进入口袋,随后秦军借助地理优势,扎住赵军后方河谷,并迅速建立工事,依托工事包围赵军。同时出五千骑兵穿插至赵军主力和营垒之间,隔绝赵军后勤。又派精锐部队持续对赵军主力进行袭扰,干扰赵军判断。

此后,白起发两万五千奇兵,自长平西侧的空仓岭一线绕过赵军百里长城,迂回至后方,隔绝粮道,断绝赵国大本营与前线的联系。当秦王得知白起包围了赵军主力,便亲自前往河内,征发15岁以上男子,所有参战之人,均赐爵一级,随后由长平东侧迂回至百里石长城之后,与先前的两万五奇兵汇合,巩固防线,抵住赵国救援。

而此时,赵括也敏锐的发现了自己已经被包围,便停止攻击,就地建造营垒,以防御姿态伺机突围。(注:关于长平之战的详细过程,在细节方面说法不一)

长平之战这种打法,如果军队素质不高,那白起在佯败引诱赵军入口袋的过程中,只怕就真挂了;如果国家军事体制不强大,那临时征发的河内郡全部15岁以上青壮年,那就是乌合之众。如果不是军事体制的发达,则根本无法在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构筑那么多防线。

而同时期欧洲的战争,如亚历山大,如罗马的坎尼会战,都不到一天就打完了,战场面积都不过几平方公里。可见两者的战争规模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

那战国时期,这些国家凭什么打这种级别阵地战,总体战?那得从整个体制来说了。当时七国都是战争机器,根本不是我们能够理解的那种正常国家。

当时秦国哪来那么多兵?举几个例子。

1、河内之地的男孩子全都上战场了!

2、战国时期,兵民不分的!老百姓农忙被国家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农闲的时候组织起来搞军演。你以为农忙时就舒服了?战国时期的农民种田都是军事化管理的!

3、战国的户籍制度能够记录下每一个人从生到死,以此作为挖掘战争潜力的基础。那种户籍制度,你根本无法想象是两千多年前能够做到的。

4、完善的可溯源的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的军工体制,这更是逆天了。战国时期,各国有完善的军工监察体制。如生产的兵器上面会刻上生产人和检察官的名字,然后武器发放至部队,全称有档案凭证,且武器不得私自借用,这样就实现了军工产品的可溯源。由于战国时期的弓弩普遍使用复合弓,制作周期长,有的文献甚至说长达三年,所以需要源源不断的进行生产才能保障供应,因此也需要统一生产标准和模具,确保标准化。(相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对于如今,当然很原始很粗糙)。

5、强大的国家机器。比如秦国,每一个人都被量化成了国家机器的零件,一个人按性别、职业、年龄、爵位,每天分配多少口粮,多少工作量,全部都是量化的,比如今的血汗工厂还算得精准。一个农民,什么时候出生,何时授田,何时结婚,何时军训,何时服役,一个都跑不掉的被记录下来。农民该种多少田,按什么技术种植,收成还有多少,考核标准如何,全部量化。

6、超越时代的政治体制。几百年后,罗马都还没有专门主管农业的官员和部门,而秦国的农业管理部门就从中央到了村(里)一级。当时秦国乡村一级有两个主管部门,一个乡部,管民事,一个田部,管生产。农民居住在村里,而村不是开放的,是有院墙围起来,如同堡垒的。而田都是一块块规划起来的,不是散的。种田时,由田部下属官员组织村民前往农田,按军事化管理进行生产,并有严格的纪律,该何时休息,如何休息,按何种技术生产,都有规定。到了村里,同样有纪律。军队最需要的是什么?并不是兵员的体能,而是组织度!就战国那种体制下的组织度,随便抓几个农民过来,不需要训练,拉上去就可以打仗,这才是真正的全民皆兵。

7、军功授爵制。秦国,只有耕战两个字。你打仗,根据你的军功,你就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爵位。只要你能够杀敌,你就能获得爵位,而且兑现速度超快,且公平公正,童叟无欺。你斩杀了一个首级,你既可以用你的头衔来给奴隶赎身,也可以用来兑现奖励,换取田宅奴仆。同时,你每升一级爵位,你的生活物资的标准都会提高,比如你的食品配额会更多,日常饮食会更丰富,等等。这世界本来就是不患寡而换不匀,秦国的赏罚制度公开公正,人自然而然会想着上场杀敌是高收益的事情了。其实类似的制度,各国都有,比如魏国的魏武卒,国家分配巨额财产,你只管打仗;有些国家是按人头给钱,各不一样。相比之下,秦国的我觉得最完善,最科学。

所以,很多怀疑长平之战的人,都是现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人的问题。长平之战,根本不存在什么民兵和正规军的区别,因为那个时代全民皆兵,且老百姓的军事训练度都堪称高强度。与后面兵民分开的时代根本不一样。

同时,战国时期打仗,根本不分男女老幼,只要能动,打起来都是兵,而战争体制下,国家也能够装备起装备。何况,哪怕没有装备,只要你有组织度,那哪怕你是一百个拿竹竿的,都能打得赢一千个拿刀的街头混混——不信的话,找一百个军人拿竹竿去非洲跟黑叔叔们械斗一场就知道了。

再比如,秦末,章邯拿着修秦始皇陵的几十万奴隶就把各国义军打了个对穿。同理,唐朝太宗时期,府兵制健全,老百姓军事素养高,所以太宗亲征高句丽,临时招来的兵募,跑到辽东去都能以两千人的伤亡,歼敌十余万,俘虏几十万。而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崩溃,兵民分开,老百姓就不知兵。到了安史之乱,哥舒翰一代名将,被玄宗强令带着18万临时组建的地痞流氓的乌合之众出潼关作战。哥舒翰为保守起见,分兵三路,寻思着这样做保险一些。结果呢?第一路大军一败,剩下十几万人竟然一窝蜂就跑了,整得哥舒翰一脸懵逼。

这就是不同的军事体制下,普通人被组织起来所爆发的不同等级的战斗力。

那个时代,人也没有吃好一说,一个农户种多少田,养多少猪或鸡鸭鱼,都有规定,但大多都是国家的。你想吃点好的,要么去战场杀敌,要么产出更多,获得国家奖励。

以养牛的为例。那时候牛死了,你有罪,你得赔国家盔甲或盾牌。牛还不是你的,村里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工具的官员要向乡里的田部行文,说明牛死的缘由。乡里派人来查验,随后牛肉变卖归国家,筋角皮上交军工部门,分别作为复合弓和皮甲的原料。处理完后,上报县里销账。如果乡里处理牛肉不及时,导致尸体腐败,则为未保管好国家财产,受罚,照样罚盔甲盾牌。负责管牛的官员,县里每月有月考,季度有季考,年度有年考。牛瘦了,病了,受罚,养好了有奖。

为什么对牛这么重视?因为牛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而农业是战争的基础。牛还是重要的军事物资。

这种体制,现代人几个扛得住?

那不是一个人类的世界,那就是地狱。

出生盛世的我们,去思考一个地狱时代的国家行为,那是盲人摸象啊。



注1:1975年12月在湖北发现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竹简)。发现并整理出了《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问答》、《为吏之道》等十部分内容。

《秦律十八种》列举如下:

《田律》:农业及自然资源保护法。

《厩苑律》:畜牧业管理保护法,军马、耕牛等国家牲畜管理法。

《仓律》:国家粮食储备法。

《金布律》:货币管理及商品流通法。①货币交易法规;②官府财政入账法规;③货币的市场流通法规;④商品标价法规——此处规定商品均需按法定形式公开价格;④官方物流的财务及入账、核账、销账流程;⑤基层管理机构的人员伙食标准;⑥基层公务的配车标准;⑦政府担保及贷款之坏账的处理办法;⑧公共财产损失的核销办法;⑨基层财政管理办法;⑩各类管理办法。其它

《关市律》:关税及市场管理法。

《工律》:工业管理法。

《均工》:民营手工业管理法。①按工龄制定了官营工厂工匠的绩效;②规定了需要根据不同工匠的专业技能进行工作分配。

《工人程》:手工业产能调控法规。①规定手工业工厂不同季节的产能;②规定了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人之产能;③规定了不同工种的产能。

《司空》:部门管理法规,明确了①物资损耗报销制度;②公车使用规范;③公车维护、保养制度;④公车报修规范与修缮标准;⑤公文写作规范;⑥刑徒管理办法,如提审流程及规范、囚徒监管制度、囚徒待遇规范;此管理办法规定,严禁非法拘禁和非法审讯;⑦徭役人员待遇管理规范,如囚徒、仆人、自由人、家奴享有不同级别的衣着、饮食待遇;⑧以及其它多种各类管理办法。

《军爵律》:军功爵制的法律。

《置吏律》:公务员管理办法。①规定了县一级政府单位的编制;②规定了官员的任用、行权流程;③规定了官员外出、空缺等情况下,不同工作的负责人,及事务的处理程序。

《效律》:公共资产核验办法及度量衡管理法。太多了不写了。

《传食律》:驿站等国家物流体系的管理法。

《行律》:公文行文及传文法。①根据公文的紧要程度、密级,制定了公文传送办法;②规定了公文的发文、收文流程、公文入档制度及违纪处理。

《内史》:京城及畿辅地区管理管理法。

《尉杂》:刑讯法。此法残缺,仅留一条,可得知秦国地方司法官员每年需前往御史处核对刑律,确保全国司法制度的统一规范。

《属邦》:少数民族管理法,邦国职务管理法。


《秦律杂抄》列举了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劳律》、《藏律》、《公车司马律》、《牛羊课》律、《傅律》、《屯表律》、《捕盗律》、《戍律》等11种法律条文。

《法律问答》主要阐述了刑律及诉讼程序等内容。

《封诊式》主要时关于审判原则,案件调查、勘验、审讯、查封方面的规定和判例。


关于有评论质疑战国时期有没有那么多车辆和足够的交通条件去支撑40万人的大战。我这里附上我在另一个问题里的链接,用以回答这个问题。

此提问跟很多人一样,认为中国古代公共事业很落后,连成熟的交通网络都没有。那我们就去见识一下,中国古代真正的交通网络是何等的发达。


有评论提到了战国时期能否给40万人运送足够的粮食。其实运粮的工具反倒容易解决,关键在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

战国时期已经有了运载量50石的车辆,运载量25石的车辆则高度普及了。以居延汉简记载,汉朝一个士卒月口粮是三石三斗左右,类比到战国时期,40万大军一个月的口粮差不多需要132万石,每日耗粮4.4万石,按50石载重车计算,单日需用车880辆,按25石载重车计算,单日需用车1760辆;当时运粮的船只,普遍运力是车辆的20倍,则运一天粮食,差不多88艘船就够了。而根据百度地图,从邯郸到长平,差不多是两百多公里的步行距离。当时辎重车规定的载重日行速度差不多是50里,轻载速度是75里,当然也可以更快,不过对车辆有伤害罢了。

这么一算下来,则如果纯粹用车辆运输,差不多需要两万辆车来保障持续运输。但是长平自邯郸,有较发达的水系,秦赵两国也广泛使用水运和陆运相结合的方式为前线输粮,通过车辆短点运输,船只长途运输的方式,提高物流效率。这样一算下来,支持40万人在几百公里外作战,有一两千艘船只,几千辆运输车辆就够了。而这样的运输条件,当时的各国是能够满足的,也有足够多的史籍记载相应规模的运输事件。

注:此段为与评论互相讨论,不严谨,比如未区分大石小石等标准,仅供参考,请网友们留情,不要过于以专业的角度指责,但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讨论。

还有评论提及脱产人口的问题,说古代中国脱产士兵一直不多。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各国古代,由于农业技术和生产力的问题,都无法养活太多的脱产人口。所以才有积三岁之粮于一役的说法。

但这个问题在中国还不算严重,因为中国毕竟是种地狂魔,在古代一直有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健全的农业生产制度。

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已经进入了轮作制阶段,而同期的其它国家,大多还在休闲制阶段。简单说,其他国家当时还要几块地轮番休耕才能保证土地肥力,而中国的轮作制已经能够实现土地持续耕作了。

此外,中国古代一直有着规模庞大的,发达的水利设施。比如楚国在春秋时期就大规模推广了的陂塘工程,通过改造水域,实现水利灌溉,水利调控以及渔业养殖。楚国的陂塘工程,动辄可以灌溉数百万亩的土地。而中原各国,更是广泛通过水利设施实现水运和灌溉。秦国的郑国渠和都江堰就更不用说了。

正是因为农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了脱产人口的数量,所以古中国才把耕牛保护上升到法律层面。但即便如此,当时一亩田的产量也不过两三百斤的水平(现在史学界对秦汉的粮食亩均产量说法不一,少的认为只有八九十斤一亩;多的认为有四五百斤一亩;中间的看法认为亩产两百斤左右)。按人均耕地16亩计算(这个说法也不一),以三十税一和现代估算的秦汉土地中间值产量来估算,差不多十个农民才能养活一个财政养活的脱产人口。当然,这里面没有估算养殖业,比如孟子认为合格的农户最少要养两头猪,再比如说其实战国时期人工繁殖的渔业也已经很发达了,鸡鸭鹅的家禽的普及度也挺高的。部分地方还实现了温室大棚技术种植反季节菜,立体养殖技术也普及起来了。有些地方还通过多种作物合种,既调节土地肥力,又实现更高产出的套种技术也有了。还有大规模改造土地的一些技术,不过离题太远了就不说了。

那么综合算下来,其实按照战国时期的粮食产量和税收制度,经济政策,国家体制,仔细算一下,你会发现,要支撑起几十万人打仗,还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那是在疯狂压榨民力的基础上了——所以我说战国时期就是个地狱时代。

注:仅供讨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出动四十万人,这究竟是“太多”了,还是“恰到好处”,抑或是“捉襟见肘”?这个问题,就像秦赵两国在长平原上的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杀一样,充满了复杂性,也引来了后世无数的争议和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战国末期,仔细梳理当时的背景、赵国的实力、秦国的威胁以及长平之战的具体情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士兵每人都获得一辆自行车,而且还有详尽的使用说明连环画和打气筒,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那个时代,甚至直到很久以后,都没有“自行车”这个概念。突然出现这么个玩意儿,哪怕有说明书,对一群连马匹都未必普及的古代士兵来说,也是.............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被秦所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如果,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能够采取一些更明智的策略,或许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变。假设,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够听取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在长平留下部分精锐士卒,以坚固的防御工.............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能否在用项羽替代赵括的情况下取胜?这个问题颇具趣味,也牵动着战国史研究者的心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的战局、双方的优劣势,以及项羽与赵括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将领的特质,才能得出相对合理的推断。一、 长平之战的背景与赵括的问题所在首先,回顾一下长平之战的背景至关重要。秦国之所以.............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对赵国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四十万精锐军的覆灭,加上此前的损耗,使得赵国国力几近枯竭,兵源凋敝。就在赵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发生了——赵国居然能守住并最终赢得邯郸之战,并将强大的秦军赶出了赵国腹地。这其中的转折,并非赵国自身实力瞬间恢复,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结合,如同在.............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本有机会,只是这机会,在命运的巨轮碾过时,被错失了。如果廉颇老将军不被换下,那命运的轨迹,会不会因此发生偏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假设。廉颇的战略:固守待援,消耗敌力廉颇,这位久经沙场的宿将,深知秦国此次出兵的决心与实力。他上任伊始,便采取了“固守”的策略。这并非怯战,而是基于对战场.............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犹如一把尖刀,狠狠地刺入了赵国的胸膛,元气大伤。紧接着,秦国趁势而上,围困邯郸,更是将赵国逼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想要赵国重新振作,君王是否昏庸,以及变法改革是否能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一句“能”或“不能”能够简单回答。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白起面对四十万赵国降卒,确实面临一个极为棘手的局面。坑杀,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备受争议。但如果我们抛开道德层面的评判,纯粹从战略和现实角度去分析,白起是否有比坑杀更好的办法?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坑杀的“合理性”与白起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白起选择坑杀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