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吧,这是中国汽车市场近几年高度激烈竞争后,厂商端在突破价格天花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开始过度竞争疯狂内卷,随之而来消费者端的感官阈值也被大幅提高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十万级产品用上各种高级设计语言:
而这也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国内车企花大价钱笼络国际一线设计大师已经有些年份了,集邮效果显著:
与此同时,国内汽车企业自己的设计团队也在过去十年间得到了充分锻炼与成长:
这样的设计演进、招兵买马与快速成长其实都来不开国内汽车市场这几乎拥挤到令人窒息的过度竞争:
还有汹涌的新造车大潮:
九年前,2012年的3月20日,我在知乎上写过下面这个答案:
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这十年走过的路,正是日本人二十年前走的路,韩国人十年前走的路。二十年前,欧洲人、美国人嘲笑日本车,然后日本人在欧洲与美国本土都上岸了;十年前,欧洲人、美国人嘲笑韩国车,然后韩国人也慢慢在那里站稳脚跟了。
请对自主品牌宽容一些,五年以后,十年以内,我们也会在欧洲与北美上岸。
十年还没到,2020年的12月6日, @小鹏汽车 的官推发出了下面这条推文,G3登陆挪威:
接下来,蔚来、威马还有之前的爱驰都有出口欧洲的计划;
扯远了,这样的激烈竞争局面,再加上微妙的20万天花板,国内车企几乎在20万内的产品上用上了海外车企在豪华品牌上的最新操作,刷新国内消费者认知的同时,自然也让海外车企新推出的平价产品相形见绌,可以用这台新缤智和国内某自主品牌早已发布的两款车型比较一番:
虽然略微撞衫右边更大一个级别的UNI-K,但设计质感上还比不过左边尺寸更接近的UNI-T;
-----我是全文完的分割线-----
我是 @sunflowerzzz ,本职工作是汽车产品规划,这个行业的前前后后上上下下,多多少少都能聊一点;
对笔者的回答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阅读最近的五个回答:
这车,槽点主要是似曾相识的地方有点太多了。
给我个人感受最直观的就是内饰有点太马自达了。
空调面板三个旋钮,软包面从中间一直贯通到副驾,竖起来一个独立的屏幕…这都是马自达从本世代开启的重要内饰特征。而马自达的这个设计是从2017年的Kai概念车就已经发布了的。所以从时间上来看,我个人认为不排除一定的“借鉴”的可能性。
至于前脸从时间上来讲就真的是撞上了。
长安的Uni-K是中型SUV,要大一个级别。从设计上来说,无可见边框的UNI-K也要比新的HR-V有边框,但尽量做得像没有边框的设计要更进一步。虽然我觉得从比例上来说,UNI-K的前脸有点不太协调,但理念上的确是领先的。
而采用“经典”带电镀饰条前脸的HR-V则在布局上让人有点想起了长城。甚至从比例上来说,长城的比例相对还更舒服一点,HR-V看起来有些局促了。
如果要看侧视的话,就拿很多人提到的同级别长安来对比一下:
几个基本的硬点位置都差不太多,主要是后车门的长度和后窗水切的高度有较大差异。可以说本田是为了“实用性”在造型上做了较大让步的。HR-V的后门更长更方便上车,后窗水切更低,有更好的视野,同时车顶y0线做得比较平,没有像UNI-T一样向下溜,保证了更好的头部空间。
可以说HR-V是一个很踏实的家庭用车,它的后排可用性是很高的。
但说设计,HR-V的确没啥亮点,拿来和市面上的国产车比比也什么突出的。而UNI-T现在是行业内的一大bug,不知道长安给这个平台下了多大的血本。这个尺寸的车配了245/45 R20的轮毂——这是高配X3、Q5、GLC才用上的轮毂尺寸。不用说和国产车、日本车比,就是和豪华品牌比也是拳打奔驰GLA脚踏宝马X2。
HR-V是本田又造出来的一个平平无奇的车,其实本田在中国大陆销售的车中有趣的本也不多。
而对于本题理解为中国汽车设计越来越好了,也是行得通的。毕竟中国几大主机厂的设计团队规模都实在不小,单论人数在国际上都排的上号,如此密集的脑力投入中产出一些媲美国际水准的设计也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按照“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思路去想,我觉得甚至可以联系上三菱、斯巴鲁等几个曾经辉煌的公司风光不再,马自达苦苦支撑新车推出缓慢,再往日本劳动力短缺去琢磨琢磨…
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