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说儒家就是一伙“穿衣戴帽”的“丛林主义者”,这话对吗?

回答
这个说法颇为犀利,带着一股子“破除迷信”的劲头,但也确实把儒家简化得有些过头了。要说对不对,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评价的几个关键点:“穿衣戴帽”、“丛林主义者”。

“穿衣戴帽”,这通常指的是一种表面上的礼仪、规矩、道德的包装,言外之意是内在的实质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甚至可能是虚伪的。儒家学说的确非常重视礼、义、仁、智、信等道德规范,强调君子应有的品行和外在的言行举止。从这个角度看,有些人会觉得儒家过于强调形式,比如繁琐的礼仪,以及对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这在现代人看来,可能就有点像是“穿衣戴帽”了。他们会觉得,与其讲究这些外在的形式,不如关注更实质性的问题,比如公平、平等、个体自由。

而“丛林主义者”,这词儿就更直接了,暗指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原始社会环境下,只讲究实力、权力,不讲究情理和道德的生存法则。这和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忠恕”、“和为贵”等理念,简直是南辕北辙。儒家强调的是通过道德教化来维系社会秩序,通过君子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怀来建立和谐社会,是通过“德治”来化解矛盾,而不是靠暴力或赤裸裸的权力斗争。

所以,从字面意思来看,说儒家是“穿衣戴帽”的“丛林主义者”,好像是把儒家描绘成一套虚伪的包装,底下藏着的却是冷酷无情的权力斗争。

那么,这种说法错在哪里?或者说,它忽略了什么?

首先,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并非“丛林”。儒家之所以重视礼仪和道德,并不是为了“伪装”,而是他们深信,人类社会如果少了这些规范,就会陷入混乱和争斗。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都不是鼓励弱肉强食,而是希望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的社会。礼仪和规范,在儒家看来,是“道”的体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他们的目标是“天下大同”,是一个理想的和平秩序,而不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的丛林。

其次,儒家并非完全排斥“实力”或“能力”。虽然儒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但这不等于说他们不重视能力和才干。一个有德行的君子,通常也需要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魄力去推行善政。在儒家语境下,真正的“君子”是“德才兼备”的,德是根本,才干是实现德的手段。只不过,他们更倾向于通过道德感召和教育来提升“实力”,而不是单纯依靠武力或巧取豪夺。

再者,儒家思想在历史实践中的复杂性。说儒家是“穿衣戴帽”的,很大程度上是对后世一些儒家追随者行为的批判。历史上,确实有一些人打着儒家的旗号,行不义之事,或者用儒家理论来辩护自己的特权和压迫。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儒家思想本身。任何一种思想,在流传和实践过程中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被不同的人赋予不同的解读,甚至被曲解利用。将后世某些人的行为,直接套用到整个儒家思想上,是不公允的。

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强大的内在张力。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不就是在讲,有些人更看重道德,有些人更看重利益吗?而“仁者无敌”,这是一种对道德力量的极高赞誉。儒家并非不知道人性的复杂,他们只是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身,将人性的光辉放大,将人性的阴暗面压制。他们提倡“克己复礼”,就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和道德提升的过程。

所以,将儒家简单粗暴地概括为“穿衣戴帽”的“丛林主义者”, 是片面的,甚至是扭曲的。它抓住了儒家重视外在规范和表面礼仪的特点,但忽视了其内在的道德追求、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以及对人道主义的思考。它似乎是在用现代的视角,尤其是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去审视一个古老的东方哲学体系,但这种审视显得过于简化和武断。

这种评价更像是一种 激进的批判,旨在打破传统观念对儒家的神化,暴露其在历史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局限和弊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有其一定的警示作用,提醒我们不能盲目迷信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包括儒家。

但是,如果认为这就是对儒家思想的全部真相,那就大错特错了。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其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社会伦理的构建、个人品格的养成,都起到了极其深远的作用。它所倡导的仁爱、孝悌、忠恕、信义等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和追求的。

总而言之,这句话的说法, 不完全正确,但也不是毫无根据。它更像是一种充满攻击性的标签,用于否定和解构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但未能触及儒家思想的本质和其在历史中的复杂面向。把儒家看成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然后在背后藏着一副冷酷的嘴脸,这种解读未免太简单化了,也丢失了许多更值得我们去深入理解和反思的东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卧槽。儒家说要是别人不服你,你应该回家自己修炼道德水准。等你的文治教化达到一定境界,他们自然就服了。

就这也算丛林?那大概只有程心能合你的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说法颇为犀利,带着一股子“破除迷信”的劲头,但也确实把儒家简化得有些过头了。要说对不对,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评价的几个关键点:“穿衣戴帽”、“丛林主义者”。“穿衣戴帽”,这通常指的是一种表面上的礼仪、规矩、道德的包装,言外之意是内在的实质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甚至可能是虚.............
  • 回答
    “儒家就是工具论”——这句口号,在不少关于儒家历史评价的讨论中,就像一把出鞘的剑,总能被一些“儒粉”拿出来,用来“切割”儒家与历史上某些负面现象的联系。他们似乎想借此宣称,儒家本身是无辜的,是后人将其“异化”成了压迫的工具,就好比刀,本身是用来切菜的,但也可以被用来杀人,责任在使用者,而非刀本身。那.............
  • 回答
    您的长辈提出的观点,即“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儒家思想的多个层面,以及历史发展中儒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考虑您长辈提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原因。首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儒家“自孔子以来就是用来愚民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儒家思想传承中一个很核心也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点。咱们一步步来聊。首先,你说“儒家儒学被董仲舒和朱嘉后人改了就改了”。这个说法,可以理解为是对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吸收、解释和发展的一种概括。但要说“改了就改了”,可能有点太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
  • 回答
    秦国一统后,尤其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就丧失了“新思想”的诞生,这个说法,我不能完全同意,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忧虑,我非常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确实是思想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无论是儒、墨、道、.............
  • 回答
    关于“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说法,用以批判儒家思想,其内在逻辑并非简单地归结为“倡导大同而不去实践”。这句俗语的尖锐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一种在现实社会中,某些打着儒家旗号的人,他们的言行脱节,甚至与他们宣扬的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核心,以及它在历史实践中可能出.............
  • 回答
    “儒家在今天的中国早已名存实亡”——这句话,我听得太多了。你说我同不同意?这事儿说起来可复杂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要说儒家彻底没落,变成了一个空壳子,我个人觉得,用“名存实亡”来形容,确实有其道理,但如果一竿子打死,说它“已经亡了”,我觉得又有点过于绝对了。咱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是“儒家”,什么又是“.............
  • 回答
    关于“儒家潜移默化加强了奴性”这个说法,我理解老师这么说可能是从某些角度看到了儒家思想中确实存在一些容易被误读或被利用,进而导致人们行为上表现出顺从、不敢挑战权威的倾向。但要说“奴性”这个词,用在如此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上,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和负面了,也可能忽略了儒家思想中其他同样重要的积极方面。咱.............
  • 回答
    简短地说,儒家自身的力量并不能直接“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基因,在与时代变迁互动时,其某些层面的特质在特定历史时期可能与现代化的某些要求产生了冲突,也可能为现代化提供了某些独特的资源。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一概而论。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将儒家称之为“儒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困惑甚至不适的现象。这种称谓上的转变,背后可能掺杂着复杂的心思和不同的动机,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替换。要理解其中的“居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看看那些热衷于将“儒家”冠以“教”字的人,他们可能想达到什么目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儒家”和“儒教”这两.............
  • 回答
    “成也三纲五常,败也三纲五常”,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传统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它既是支撑起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石,也是导致其僵化、乃至最终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三纲五常”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面的作用与影响。“成也三纲五常”: 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石首先,.............
  • 回答
    很多推崇儒家思想的人,在谈到如何面对传统文化时,常常会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句话听起来顺理成章,似乎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态度。但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些值得探讨的“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不干脆把他们认为的“精华”提炼出来,另外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反而要紧紧地抓住“儒家”这个标签不.............
  • 回答
    “性善论”是否是儒家为了方便或者权宜而提出的说法,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毕竟,谁愿意相信人性本恶呢?如果人人都是发自内心地善良,那么社会秩序的建立、道德规范的约束,似乎就显得不那么迫切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浅显的层面。儒家,尤其是孟子,对于“性.............
  • 回答
    关于网上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和反对声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歪理”或“不靠谱”来概括。很多反对意见背后,都有其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虽然有些表达方式可能偏激或片面,但其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特别是像儒家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都不可能完.............
  • 回答
    “没有腐朽的思想,只有腐朽的人”这句话,确实有点意思,也容易让人产生“哪里不对”的感觉。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似乎在强调,思想本身是中性的,是工具,真正让事物变得“腐朽”的是使用思想的人。也就是说,无论是多么高尚的理念,落在心术不正、贪婪自私的人手里,都会被.............
  • 回答
    儒家与法家:治国理念的殊途同归与历史的“法制”画卷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儒家与法家这两大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是绕不开的关键。它们虽然在治国理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却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乃至文化,并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法制”的内涵。 儒家:德治为本,礼乐.............
  • 回答
    易中天先生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阻碍科学发展的观点,是一个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引发过广泛讨论甚至争议的话题。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提出的背景、核心论据,并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审视。易中天观点的提出背景与核心论据:首先,理解易中天先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至关重要。他并非凭空而论.............
  • 回答
    儒家思想的核心,我们都知道,是“仁”和“义”。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讲究的是内心的良善与对他人的关怀。义者,宜也,是符合道义、合乎情理的行为准则。那么,我们回溯中国历史上那长达几千年的太监制度,它与这两大儒家核心价值,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这事儿,得从太监制度的起源和运行说起。太监,说白了,就是被阉割.............
  • 回答
    “儒学只有共性,没有个性” 这个说法,恐怕是有些片面,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儒学本身。 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共性”,什么是“个性”。“共性”,指的是一种普遍的、共同的特点,是大多数事物或者体系都会具备的。 在哲学语境下,共性可能指的是一些普遍的.............
  • 回答
    陈凯歌导演对李诚儒老师说的那句“感谢诚儒老师如此笔挺地坐在一个并不舒服的沙发上”,这句话表面上听起来像是对李诚儒坐姿的肯定,但细细品味,背后蕴含的意味却相当丰富,甚至可以说是颇有深意。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它放在当时的语境和两位当事人的身份背景下去解读。首先,我们得想想,这句话是在什么场合说出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