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ちゅうごく)」是日语中古来就有的词语,经过了一种在古代日语出现过的,然而已经消逝了的音韵现象从而变成了浊音,在现代日语中仍然作为其痕迹被传承下来。至于为什么「韩国(かんこく)」却没有浊化,则是因为这个词本来出现得比较晚。
先从共时的观点,也就是说这个现象在现代日语的情况来考察,现代日语汉字词中「国」读「ゴク」的,主要有(按 BCCWJ 词频排序):
我们可以注意到所有这些词的前半部分,要么以拨音(也就是鼻音音拍)「ん」结尾,要么以「う」结尾。并且我们如果对比汉语之中这些字的读音,全部是鼻音韵尾(以 -m -n -ŋ 结尾)。
但是这个现象不但不是绝对的,甚至反而属于少数派。考察其他在汉语中是鼻音韵尾的前接字(一般是「ん」、「う」和「い」结尾)接上「国」的情况:
还有一个产生对立的特殊例子:「両国」读「りょうこく」的时候,意思是两个国家;读「りょうごく」的时候,是东京的一个地名。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奇怪的现象呢?接下来为大家揭晓。
其实,我们都知道日语使用的汉字,自然是从中国借用过来,借过来的时候肯定也接了汉字的读音。当时汉语中以 -m, -n 结尾的字,皆作「ん」,比如「南 -m なん」「神 -n しん」。以 -ŋ 结尾的字,则根据元音分化为两种:前元音 i e 则作「い」,比如「清 -ŋ せい」;后元音 a o 则作「う」,比如「東 -ŋ とう」。
从现代日语的读音来看,有些难解,怎么才能把一个鼻音给变成元音来?这个问题在知乎上被讨论过很多次,搜索一下应该就能找到。不过在这里重要的是,在古代日语之中,我们认为汉字韵尾的「い」和「う」并不一定就是现代这样的单纯的元音,很有可能带有一定鼻音的成分,比如我们可以拟作鼻化元音 [ĩ] 和 [ũ]。
日语中有一种现象,就是鼻音后面的成分,容易变成浊音。这个现象在日语史研究的领域,称作「連声濁(れんじょうだく)」 上面举出的「~国(ごく)」的例子,其实就是这种现象。
不光是「~国」,比如「忍者(にんじゃ)=にん+しゃ」「明星(みょうじょう)=みょう+しょう」「三階(さんがい)=さん+かい」。
甚至不光是汉字名词内部,比如一字的サ変動詞「○する」变成「○ずる」(后来进一步一段化变成「○じる」)的現象。
但是为什么这个现象不是普遍的呢?我们仔细观察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就会发现这些词往往是比较新的词,在近几百年之内被造出来。而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往往则是数百年前就有用例了。
在某个时间段以前被造出来的词,会发生连声浊,在某个时间段以后被造出的词,不会发生连声浊,那么我们很自然的就可以想到,这个规律或者说习惯,其实是在那个时间段之间逐渐消失了,不能再适应到新词语里面,我们说这个现象失去了生产性。
现在还这么读的,只剩下自古以来的词语了。
实际上,浊音这个东西,在日语中原本是并不存在(区分)的,后来因为前冠的鼻音的影响,发生同化而才产生的浊音,也就是说
现代日语的方言之中一部分还保留着这样的前冠鼻音。以及我们可以发现阿伊努语之中,从日语借来的「黄金」一词,读「konkane」,而现代日语读「こが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