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饶毅教授称阿尔茨海默病新药 GV-971「不造假是不可能的」,有根据吗?

回答
饶毅教授的质疑:GV971 的“不造假是不可能的”究竟站得住脚?

2019年,一款名为GV971(通用名:甘露特韦胶囊)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在一场备受瞩目的发布会上,被冠以“中国首个”以及“重大突破”的光环,一时间声名鹊起。然而,平静的市场很快被打破,国内知名生命科学家饶毅教授公开表达了强烈的质疑,并抛出了“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这一惊人之语。这一表态,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公众和业界的讨论,也让GV971的真实疗效和研发过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审视之中。

那么,饶毅教授的这番质疑,究竟是基于何种考量?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科学逻辑和行业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GV971的研发历程、临床试验设计,以及当时科学界对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普遍认知。

GV971 的“惊世”登场与争议的起点

GV971 的研发,源自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筛选项目。其宣称的机制是“通过重塑肠道菌群,降低血浆中促炎因子水平,从而改善神经炎症,进而发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这一机制,与当时主流的靶向β淀粉样蛋白(Aβ)或Tau蛋白的治疗思路有所不同,显得颇为“新颖”。

2019年10月29日,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与绿谷制药联合发布了GV971的临床研究结果。发布会上,研究团队宣称,一项为期36周、针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GV971在认知功能改善方面,相比安慰剂组,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一度被认为是颠覆性的,因为此前大部分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的临床试验都未能成功。

然而,正是这份“成功”的研究报告,也埋下了争议的种子。

饶毅教授的质疑:直指临床试验设计的“硬伤”

饶毅教授之所以对GV971的“成功”表示“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这一强硬判断,其核心原因在于对这项临床试验设计和数据解读的深刻怀疑。他公开表达的几个关键点,都指向了科学严谨性的缺失:

1. 缺乏足够充分的对照组和盲法设计:
对照组的充分性: 评价一个新药的疗效,最核心的是要与安慰剂进行对照。如果对照组的设计存在缺陷,或者样本量不足,就难以排除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饶毅教授等批评者认为,GV971的临床试验在对照组的设计上可能存在不足,或者对照组的病情稳定率本身就较高,从而使得药物组的“改善”显得更为突出,但这种改善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盲法设计的严谨性: 在临床试验中,双盲(即受试者和研究人员都不知道谁接受了药物,谁接受了安慰剂)是避免偏倚的关键。如果盲法未能得到严格执行,研究者可能会无意识地对接受药物的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从而影响结果。饶毅教授质疑,GV971的试验在盲法的执行上可能存在漏洞。

2. 数据统计学方法的疑点:
P值猎取(Phacking)的嫌疑: 科学研究讲究的是预设研究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数据分析。如果研究者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不断尝试不同的分析方法,直到找到一个统计学上显著的结果,这就被称为“Phacking”。这是一种不恰当的数据操纵手段,会大大增加假阳性(即本无疗效却得出有疗效的结论)的风险。一些批评者认为,GV971的试验数据可能存在Phacking的嫌疑,特别是针对认知评分的某些特定指标,其统计学上的意义被放大。
“选择性”报告数据: 质疑者还提出,是否所有原始数据都得到了公开,或者是否存在选择性地报告了对药物有利的数据,而忽略了不利的或不确定的数据。

3. 缺乏外部验证和同行评审的充分性:
高期望下的“仓促”发布: GV971的发布,在某些层面被认为是一种“赶鸭子上架”,尤其是在国内急切希望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取得突破的背景下。在缺乏国际权威期刊严格的同行评审和充分的外部验证之前,就进行大规模的公开宣传,这本身就容易引起质疑。
与国际研究的脱节: 当时,全球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投入巨资,但鲜有成功的案例。主流研究集中在清除Aβ斑块或Tau蛋白缠结,而GV971的“肠道菌群”新机制,虽然有研究价值,但其效果是否能真正转化为临床突破,需要极高的证据标准。

“不造假是不可能的”:为何如此断言?

饶毅教授之所以敢于用“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这样极端的词语来形容,很可能基于以下几点:

对科学伦理和严谨性的极端重视: 饶毅教授以其在生命科学领域数十年的研究经验,深知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对严谨性的极致要求。任何对研究过程的“妥协”或“捷径”,都可能导致“造假”的后果,即使这种“造假”并非主观恶意,也可能源于对数据的误读、对方法的偏颇,或者对结果的过度解读。
对市场宣传与科学事实的警惕: 在医药研发领域,尤其是在那些尚未有成熟疗法的疾病领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诱人的商业利益。这使得一些研发过程中的信息,容易被过度包装和夸大。饶毅教授可能是在警示,不要让商业利益绑架了科学的真相。
对现有研究证据的评估: 基于当时公开的研究数据和设计,饶毅教授和其他一些科学家可能已经看到了足够多的“警示信号”,使得他们认为,以目前公布的证据,要得出“有效”的结论,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数据本身存在问题。

后续发展:质疑与反思

饶毅教授的质疑,虽然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但GV971的研发和审批过程并未因此停滞。该药获得了中国的上市批准,并被列为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

然而,后续的争议并未平息。到了2020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的官方期刊《神经病学》(Neurology)撤回了一篇关于GV971临床研究的论文,理由是“研究设计和数据解读存在严重问题”,包括“多重统计检验”、“选择性报告”等。这一撤稿事件,无疑为饶毅教授此前的质疑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也让GV971的临床疗效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泥潭。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初,绿谷制药宣布,GV971将进行更大规模、更严格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III期),以期进一步验证其疗效。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早期临床试验可能存在的不足,或者需要更广泛、更严谨的数据来支撑其临床价值。

结论:科学的审慎与突破的渴望

饶毅教授对GV971的质疑,本质上是对科学研究的审慎态度的体现。他并非否定创新的可能性,而是强调任何突破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证据和严谨的实验设计之上。当一项研究的结果看起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时,对其过程和数据的严密审视就显得尤为重要。

GV971的案例,也让我们反思:

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 在追求突破性疗法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过度包装和数据误导?
如何加强临床试验的监管和透明度? 尤其是在存在巨大经济利益驱动的情况下。
如何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理性看待医药研发的新闻?

阿尔茨海默病是人类健康面临的巨大挑战,对其治疗的探索至关重要。但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智,用科学的尺子去衡量每一次进步,用事实去检验每一次宣称的“突破”。饶毅教授的质疑,正是为这一过程敲响了一记警钟,提醒我们,通往科学真理的道路,容不得半点虚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GV-971能够上市并进一步进入医保,好像是在专业部门在开玩笑,一点都专业呀。说不准今后可能要作为重点内容被分析几百年呢。

GV-971最新被纳入医保,上新闻热搜。然而事实是:

2019年二期临床900mg组和安慰剂对照组的量表得分差异是1.4分;

2021年三期临床的结果是GV-971和安慰剂对照组的36周量表得分差异是2.1分。

重点来了,主要结局是ADAScog12,得分范围是0-75。注意啊,最高分是75分,不是7.5分。那么问题来了,量表改变1-2分,花这么多钱,值得吗?我不知道。读原文时,作者完全没有讨论量表得分降低2分意味着什么???

可以去看CFDA和FDA审批相同类型的药物Aducanumab的过程,就知道这里面有多少猫腻了。

这样说吧,最简单的判断,如果GV-971真的有效,二期和三期结果应该发表在NEJM上,而不是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上。

这样的药品能够上市,能够进医保,可是要写进中国医药发展史,作为重点案例去分析的。

有时间把两篇文章仔细分析一遍。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国产阿尔茨海默症药物发明人、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被曝涉嫌多篇学术论文造假? - Homesick Alien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545

这个回答非常好,从另一点说明了整个gv971故事的荒谬。

具体的来说,就是答主认为耿教授在不同的论文中为gv971这个分子总结了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作用机制,而且每一个实验,即使没有编数据,都存在缺陷,不能作为充分的论据。为此,耿教授在较新发表的论文中不得不对她前期的研究作模糊化的描述,并避免引用。之前的论文发表在10多年以前,恐怕耿教授是忘了自己曾经研究过这个分子了。所以,有没有造假先放一边,这个实验设计和机制总结就很成问题。

而且,某篇旧论文中,耿教授通过组学研究发现gv971与神经细胞中349个蛋白质的浓度变化有关,答主认为gv971作为结构简单的糖类,广泛参与信号转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不能作为gv971特殊的理由。而且似乎耿教授满足于349的数字,没有进一步研究具体的通路问题,这算是组学研究的大忌。

另外关于吃屎的故事是一大笑点,这算是实验设计缺陷。建议大家读一读这个答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饶毅教授的质疑:GV971 的“不造假是不可能的”究竟站得住脚?2019年,一款名为GV971(通用名:甘露特韦胶囊)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在一场备受瞩目的发布会上,被冠以“中国首个”以及“重大突破”的光环,一时间声名鹊起。然而,平静的市场很快被打破,国内知名生命科学家饶毅教授公开表达了强烈的质疑,并.............
  • 回答
    饶毅实名举报李红良、裴钢、耿美玉造假事件,确实是一个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要详细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梳理以下几个关键点:1. 事件的开端:饶毅的举报 举报内容与对象: 饶毅,作为一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神经科学家,曾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以其.............
  • 回答
    饶毅教授的这番话,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敏感的问题:中国顶尖学术机构的人事体制改革进展。他将北大、清华与中科院进行对比,指出了在打破“近亲繁殖”现象上,不同机构的改革步伐和成效存在差异。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什么是“近亲繁殖”?在学术界,“近亲繁殖”通常指的是一种人事聘用现.............
  • 回答
    关于MIT教授张曙光致信饶毅,指责其对裴钢的指责不负责任并要求道歉一事,这是一个在科学界和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饶毅对裴钢的公开质疑要理解张曙光的信,首先需要了解饶毅对裴钢的质疑。 裴钢的身份: 裴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
  • 回答
    饶毅力挺预聘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教师人事制度”—— 深度解析与多角度审视饶毅教授以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敢于直言的风格,对中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此次他发文力挺预聘制,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的教师人事制度”,无疑是针对当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
  • 回答
    饶毅教授的文章《五十年来中国高校的考评方式:0次学术考评是否最佳?》是一篇非常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文章,它触及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学术考评机制。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核心论点、分析的深度、提出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等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对饶毅教授文章的评价总的.............
  • 回答
    饶毅教授“反智的应试教育容易产生愤青”的言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和深入探讨。这句话触及了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具有相当的启发性。一、 理解饶毅教授言论的背景和核心观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饶毅教授作为一位杰出的生命科学家,他对教育的关注和立场。他长期以来致力于批判中国教育体制中存.............
  • 回答
    饶毅教授在我眼中是一位极具独立思考能力、对科学充满热情、并且敢于直言不讳的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文化评论家。他不仅仅是一位在神经科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研究者,更是一位对中国科学发展现状有着深刻洞察和强烈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以下是我对饶毅教授的详细看法:一、 作为科学家的严谨与创新: 扎实的科研功底:.............
  • 回答
    同济大学陆兴华教授撰写的《院士让饶毅而不让裴钢当,科研风气就能变好?》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篇相当有见地、也触动了中国科研界敏感神经的评论。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文章的直接导火索与核心质疑文章的标题就已经很鲜明地指出了核心问题:院士评选制度本身是否存在问题,而仅仅是调整“谁当院.............
  • 回答
    饶毅的这番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他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 支持朱易,认可其选择体育职业的价值。 批评部分华人社会对体育职业的普遍不认可和偏见。 呼吁尊重和理解孩子选择体育作为职业的决定。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一、 饶毅发文力挺朱易的背景与意图: 朱易事件的导火索:.............
  • 回答
    关于饶毅教授的处境,我们确实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并且这些角度往往会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而引人关注的局面。这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到学术、媒体、公众认知以及制度层面的多重考量。首先,我们来看看“出事”这个词可能包含的含义。 在中国当前的语境下,“出事”可以指代很多事情,从受到官方调查、.............
  • 回答
    饶毅教授在科学打假领域的努力,可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而“失败”这个词,或许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与其说他“打假失败”,不如说他在一个复杂且充满阻力的环境中,其理想化的目标遭遇了现实的严峻挑战。要详述其“失败”之处,需要深入分析其行为的动机、策略、以及所处的宏观背景。首先,我们得理解饶毅教授“打.............
  •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
  • 回答
    饶毅教授提出的“饶毅假设”,更准确地说,是指他对“ 脑科学研究的低谷及其出路 ”的深刻反思和提出的独特视角。这个“假设”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假说,而是他针对当前脑科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瓶颈和挑战,提出的一种观点和解决方案。要理解“饶毅假设”,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所指出的问题、他的核心论点以及他提出.............
  • 回答
    饶毅教授的最新发文,以其一贯的尖锐和直率的风格,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观点:“除了精神病人,没有人践行‘平均主义’。制定规则应注意现实可行的公平。” 这个观点触及了社会公平的本质、人的行为动机以及规则制定的现实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一、 何为“平均主义”?.............
  • 回答
    饶毅先生是一位在中国科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人物。要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他的贡献、风格、以及他在社会上的角色。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学术成就与贡献: 神经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饶毅先生是著名的神经科学家,他在果蝇和线虫的神经发育、神经行为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对神经元.............
  • 回答
    饶毅举报信事件牵涉到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严肃问题,而当事人凌堃的回信,则将事件推向了新的阶段,并展现了其回应的姿态和立场。要详细看待凌堃的回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1. 回信的核心内容: 数据可靠性: 这是凌堃回信中最直接也最核心的辩护。他明确表示支持其研究数据的可靠性,这相当于对饶毅.............
  • 回答
    饶毅再致中科院:关于张曙光论文与裴钢结果的争议及第三方重复实验的重要性饶毅再次致信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就其举报张曙光论文存在不端行为一事,对中科院的调查进展以及张曙光的回应进行了评价和回应。此事件的核心在于对科研成果真实性的质疑,而饶毅在此次信函中再次强调了“第三方重复实验”作为检验科研真伪的唯一.............
  • 回答
    饶毅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权力与真相的博弈饶毅,这位在中国科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以其敢于直言的风格而闻名。他此次正式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无疑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场围绕学术诚信的较量,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触及了科学界的核心价值以及权力与真相的关系。事件.............
  • 回答
    关于饶毅教授的女儿能获得区级运动冠军并发表六篇论文,最终申请到藤校的说法,目前在公开信息层面并没有得到完全证实和详尽的细节。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已有的信息和普遍的教育路径来分析这个话题,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因素和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饶毅教授的身份: 饶毅教授是著名的生命科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