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GV-971能够上市并进一步进入医保,好像是在专业部门在开玩笑,一点都专业呀。说不准今后可能要作为重点内容被分析几百年呢。
GV-971最新被纳入医保,上新闻热搜。然而事实是:
2019年二期临床900mg组和安慰剂对照组的量表得分差异是1.4分;
2021年三期临床的结果是GV-971和安慰剂对照组的36周量表得分差异是2.1分。
重点来了,主要结局是ADAScog12,得分范围是0-75。注意啊,最高分是75分,不是7.5分。那么问题来了,量表改变1-2分,花这么多钱,值得吗?我不知道。读原文时,作者完全没有讨论量表得分降低2分意味着什么???
可以去看CFDA和FDA审批相同类型的药物Aducanumab的过程,就知道这里面有多少猫腻了。
这样说吧,最简单的判断,如果GV-971真的有效,二期和三期结果应该发表在NEJM上,而不是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上。
这样的药品能够上市,能够进医保,可是要写进中国医药发展史,作为重点案例去分析的。
有时间把两篇文章仔细分析一遍。
如何看待国产阿尔茨海默症药物发明人、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被曝涉嫌多篇学术论文造假? - Homesick Alien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4546572/answer/909564393
这个回答非常好,从另一点说明了整个gv971故事的荒谬。
具体的来说,就是答主认为耿教授在不同的论文中为gv971这个分子总结了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作用机制,而且每一个实验,即使没有编数据,都存在缺陷,不能作为充分的论据。为此,耿教授在较新发表的论文中不得不对她前期的研究作模糊化的描述,并避免引用。之前的论文发表在10多年以前,恐怕耿教授是忘了自己曾经研究过这个分子了。所以,有没有造假先放一边,这个实验设计和机制总结就很成问题。
而且,某篇旧论文中,耿教授通过组学研究发现gv971与神经细胞中349个蛋白质的浓度变化有关,答主认为gv971作为结构简单的糖类,广泛参与信号转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不能作为gv971特殊的理由。而且似乎耿教授满足于349的数字,没有进一步研究具体的通路问题,这算是组学研究的大忌。
另外关于吃屎的故事是一大笑点,这算是实验设计缺陷。建议大家读一读这个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