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护照为什么要叫「护照」? 第1页

  

user avatar   ma-bo-y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朝历代,对于行走外境外地所用的文件凭据,称呼都不同。三代称“圭璋“、”牙璋“,秦汉称“”、“符节”,唐有“过所”,宋有“关引”,元称“公验”,明称“文牒”、“关照”。比如在《西游记》,唐僧就随身携带通关文牒,每过一国都得盖印。虽然作者犯了个史实错误,把明代文件名用到唐代,但从中可以看出明代文牍的痕迹。

明代对护照的另外一个称呼是”关照”,应该算是护照一词的源头。这里的“关”最初特指嘉峪关,“照”指的是照会。这在明代也是一个专用词汇,指向平级、下级的政府部门发布文书,无强制意味,只是知会一声——照在这里的意思是“依据”——所以“关照”最初全称是“通嘉峪关口照会”,后来逐渐泛用,约为格式,各地边境出入凭证都被叫做“关照”。不过千万别听网上和导游瞎说,它和“多多关照”这句俗语的起源没有关系。

“关照”的用途很狭窄,仅限于出入特定关卡。随着商贸需求的增加,路途逐渐变长,业务内容逐渐变复杂,证件名称也发生了转变。

关于“护照”一词的出现,比较著名的一个例证,是康熙年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其中第五条,拉丁文是这么写的:

Propter nunc contractam amicitiam atque aeternum foedus stabihtum, cuiuscumque generis homines litteras patentes iteneris sui afferentes, licite accedent ad regna utriusque dominii, ibique vendent et ement quaecumque ipsis videbuntur necessaria mutuo commercio。

大概意思是:两国商人带有往来官方文件的,允许其边境贸易。其中“patentes iteneris”这个词直译,大概类似于“旅行专用证书”。

因为中俄双方是先拟定拉丁文正本,再译回满文和汉文。所以中文版有好几种,有徐元文碑刻版、康熙实录版,西清版等。第五条这一个名词,实录版、徐元文版译做”有准令往来文票,许其贸易不禁“,西清从满文再译回汉文,则是”如有路票,听其交易“。还有一版译做“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得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

这里的文票路票护照,用法一样。

从这里可以看出,“护照”在当时并非是一个固定下来的文书词汇,它更像是一个自“关照”衍生出的习惯用法。

“关”字仅仅只是特定关卡的通行证,不具备其他意义,而根据尼布楚条约里的要求,这里patentes iteneris不光只是通关凭据,还有一重功能,还能给予持有者在中俄贸易路线上的特许权益以庇护,故称为“护”。因此,“通关”就扩大成了“给予庇护”。

这种庇护特许利益的功能,路票或文票的职能都可以涵盖。不过毕竟涉及到了国外政府,那么原来的称呼必然得有所调整。比如“照”这个词,原来只是对平级政府机构行文的文书类型,从这时候起,对外国政府平级机构行文,也纳入”照会“的适用范围。

比如《中美天津条约》里,第七条就特别规定:

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往来,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申报大宪,用"申陈"字样。若平民禀报官宪,仍用“禀呈”字样。均不得欺藐不恭,有伤友谊。至两国均不得互相征索礼物。

因此,为了让文书承担更多意义和功能,“照会”从政府内部扩展到不同政府之间的往来。

在这种业务要求之下,文书的内涵不再仅仅只是通关照会,而是给予持有者庇护之照会,故称护照。

这份光绪二十二年发给英国驻汉口领事的护照,把护照一词的意义以及办理流程,算是讲得颇为透彻了。(严格来说,其实这份护照应该归类为签证)

有时候,护照也被称为执照。比如中法天津条约里有规定:



这里的执照,其实就是护照。可见当时护照仍旧不是固定专业词汇,官府用起来也是飘忽不定。

而且要特别强调的是,护照在清代的意义,比现在要广泛得多,不止是外国旅行,一些特别事务都需要颁发护照。

比如有一个叫陈裕时的学生,日本留学归来带了把日本刀,特意向驻日大臣申请了一份护照,确保可以合法把刀带回国内。这里的“护照”,其实性质相当于是特种物品运输许可证。


再比如这个护照,还涉及到了一段屈辱的国史。

庚子条约之后,清廷被迫允许榆关(山海关)等地驻扎各国军队,而且由当地政府供养牛羊等物资。但山海关本地不产牲畜,需要从东北进口。结果赶上日俄之间打仗,实行贸易禁运,临榆县正堂没办法,就给一个叫杨九清的商人颁发护照,准许其前往昌黎县采购牛羊。护照期限是一个月,对采购数量、采购区域、通关手续等等都做了严格规定。

可见在那时候,“护照”一词并不只用于外国人通行文书,只要是涉外事务,甚至不涉外,都可以颁发护照予以执行。


你们看,在宣统年间,一个铁路局的职员带行李出差,都要开个护照,这既不涉外,也不涉认,只是给行李开个运输许可证罢了。不过这份文书里,倒是明确提及了所谓“护照”的护,到底是什么意思——“给护”,其实就是给予庇护、保护的另外一个说法。

至于现代意义上的护照,根据上海历史博物馆的薛理勇先生考证,要到1930年才完全确立其名称、用途和使用规则。

————————————————————————————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

河北省国家档案馆清档珍藏清代执照_护照_牌照一览_赵丽洁

中国清代护照_薛理勇




  

相关话题

  粤语区民众说普通话时的口音,具体表现是什么? 
  如果让你的孩子以后只会说英语,不会说汉语,你愿意吗? 
  人类历史上最霸气的话是什么? 
  天干的起源是什么? 
  亡口月某凡的造字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康涅狄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現時有無能夠將大陸文檔轉換至臺灣文檔的軟體? 
  新加坡官方第一语言为什么不是汉语? 
  外国人学汉语觉得哪里最难? 
  不包含简称,一个字说明你是哪个省的?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很多回答者获得的赞同是在「一觉睡醒」后才发现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理解「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和「汉族是伪装成民族的文明」?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