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德律风最后变成了电话,而麦克风一直保留下来? 第1页

  

user avatar   duo-lin-guo-duoling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词汇兴衰本质上就像市场竞争

竞品的强弱和出现时机,直接影响到某个词是消亡还是存续。

「披雅娜」「梵阿铃」还未传开就遭遇了强有力的竞品词「钢琴」「小提琴」,所以被淘汰了。

而「吉他」「萨克斯」在竞品词「六弦琴」「萨式管」传开前就占据了主流,所以沿用了下来。

单从音译本身分析是没用的,「麦克风」并没比「德律风」高明到哪里去。

「德律風」湮灭于历史,只因它遭遇的对手,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電話」,这个至今就连在日韩都未被音译取代的和制汉语词

韩语「폰」- phone 只能作为音译语素而不能单独使用
  • 天时:电话这种新事物兴起时,正值和制汉语最繁盛传入最密集的时期。
  • 地利:日本和中国地理距离近,且文化关联紧密,相互借用词汇更加便利
  • 人和:电话这个译词精炼直白,契合汉语构词习惯,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
作为对比,和制汉语词「映画」「蓄音機」则不敌当时更贴近现代汉语口语表达的竞品词「電影」「留聲機」,也就未能占领国内市场。

除开外界因素,「電話」这个译词本身,也是极其能打的典范。

它的生命力究竟强到什么地步呢?

不妨看看在这个词的「原产地」日本,最终流传开的

  • 「电视」叫「テレビ」- terebi - television
  • 「照相机」叫「カメラ」- kamera - camera
  • 「录音机」叫「レコーダー」- rekōdā - recorder
  • 「传真机」叫「ファクス」- fakusu - fax
  • 「打字机」叫「タイプライター」- taipuraitā - typewriter
  • 「计算机」叫「コンピューター」- konpyūtā - computer
  • 「耳机」叫「イヤフォン」- iyafon - earphone
  • 「话筒/麦克风」叫「マイクロフォン」- maikurofon - microphone
简称「マイク」- maiku - mike

而「电话」在日本最主流的正式说法,仍然叫「電話」-「でんわ」- denwa。


「麥克風」则是另一种情况。

在它普及之前,早期仿译名「微音器」和正式译名「傳聲器」并没有广泛进入到生活用语中。

到了真正算得上竞品的俗称「话筒」出现时,「麦克风」这个词已经广为人知了。

作为典型的形象构词,「话筒」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样:

而用来指代下面这些输入音频的部位时,就没那么直观了

但即便如此,口语中「话筒」仍然在很多场合下替代了「麦克风」,特别是在内陆地区。

最终让「麦克风」守住半场的,是语素化单音节简称「麦」或「唛」。

很多地方习惯发音为 māi,可能是受到粤语「咪」发音 mai1 的影响。
这个词高频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九十年代,正是粤语流行文化在内地传播的鼎盛时期。

音节更少的说法,在口语中通常更有竞争力

「泡」「K歌」说起来总归比「泡在歌舞酒厅」「跟着伴奏唱歌」更轻松。

「话筒」两个字,无论「话」还是「筒」,都很难独立代指这个事物。

比如说简称「筒」,是指输入设备「话筒」还是输出设备「听筒」呢?

而「麦」这个简称单独用来代指这种电子器材或元件,几乎没有什么歧义。

表示粮食名称时,一般会说麦子、小麦、大麦、燕麦,而极少单说「麦」

作为构词语素时,搭配的字不同,就更不可能混淆了。

「麦片」的「麦」就是燕麦;「耳麦」的「麦」就是麦克风。

延伸阅读:

为什么读外语书那么困难?

为什么汉语和英语有这么多巧合?

为什么韩剧里面有些韩语的发音跟英文一样呢?

《鬼灭之刃》第二季为什么叫《游郭篇》?

为何英雄联盟动画 Arcane 翻译成《双城之战》而不是《奥术》?

为什么希腊字母会被理科与工科广泛应用?

印欧语系里除了英语最简单的语言是什么?

多邻国,免费学习英日韩德法西等40种语言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二战德国战败了,所有的德国风都被人唾弃了,无论好的还是坏的,包括德律风。幸好同济当年聪明,不然叫德济大学也完了。

但是德国崛起过程中形成的模式,不该被全部丢弃,在一盘撒沙的落后国家中,集中力量迅速崛起,德国模式是有一套的,李斯特的历史学派是有指导意义的,韦伯的社会理论也很有价值。

而事实上当年的德律风并没有完全消散,向东的斯拉夫版本曾经辉煌一时;一直飘散在美利坚上空的那几缕,也曾化作了宾州及五大湖的繁荣;在东瀛,那更是个翻版的德律风。而受这两大强邻的影响,我们也曾非常德律风,只是风色渐红。


user avatar   chastitykeep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22.4.8应评论区提问补充:

(核心观点:对已有的概念,社会变化会引发词频变化)

"麦克风和话筒能不能同时存在?谁会最后存在?"

很多外来词都会和近义的本土词并存,但使用频率会随时间变化。我最近有了一个新的思路——语言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变,会影响词汇、词根的兴衰。

①"公交车"和"巴士",前者更具有用途上的指代性,后者的"巴"则词根化,如"中巴"(中型客车,多在县城乡镇穿梭)、"大巴"(多指长途大客车);"巴士"也用于部分公交公司的专名。"大巴"作为长途大客车之含义现在还比较常用,但"中巴"逐渐萎缩在县城乡镇,"巴"这个词根的地位实际上不如从前,间接导致了"巴士"使用率下降。

②"出租车"和"的士",后者曾经词根化得非常厉害,经由香港粤语借入,在内地的城市化过程中十分常用,不仅出现了"打的"这样的动宾短语,也出现了"摩的"(收费载客的摩托车)、"面的"(收费载客的面包车)、"的哥"(出租车男司机)、"的姐"(出租车女司机)这样的合成名词。随着黑车的整治和网约车的流行,"面的"、"摩的"、"打的"越来越少见,"的士"也不如过去常用。

由于"麦克风"多用于电脑远程交互(游戏玩家交流和直播等),而手持式的"话筒"多用于线下会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疫情的影响,我认为短期内,"麦克风"的使用频率有所上升,"话筒"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一一以下是原回答

(核心观点:词根化)

"电话"取代"德律风"是因为①"德律风"不如"电话"简洁好记,无法从字面直通其义;②近代日本比中国强势,借鉴强者的词汇是常见现象(尽管的真正受到日语影响产生的现代汉语词汇只占6.5%),"天演"等意译词也被"进化"取代;③在使用"德律风"的年代,还没有哪个字被拆出来单独用于造新词。

为何"麦克风"保留了下来?因为"麦"词根化了。"喊麦""连麦""闭麦""开麦"等新词层出不穷,也不会和"小麦"(农作物)的语境有交集而产生歧义。相比之下,"话筒"虽然能直通其义,但无法缩成单音节造出新的有关"话筒"的词,所以"话筒"相比于"麦克风"的优势并不明显。

有些音译词,"外来"的感觉不强,就是因为词根化了,能与其他语素组合表达更丰富的概念。(有编程经验的小伙伴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当你常用某些函数组合实现更高级的功能,用多了你甚至不会感觉它们是从第三方库调用的。)

"卡"(ka3),源自card,公交卡、银行卡等各种卡片在现代生活应用广泛。ka3音太常用,以至于"关卡"、"卡脖子",在普通话里都有很多人意识不到原本读作qia3。(我认为,用卡对译card,是因为qia音在很多未颚化的方言里本来也读作ka。)

"粉"(fans→粉丝→粉)、"饭"(fans→日语ファン→饭)在21世纪初相继借入汉语,黑粉、脑残粉、饭圈这些词在网上已经很常用。当然,"厨"(XX厨、双厨狂喜)、"担"(同担拒否,双担)等更晚使用的词汇只用于小圈子交流。原本汉语里的词汇"拥趸"不易造词而渐渐被遗忘。




  

相关话题

  为什么知乎上通常用「」来代表引号,而不是规范的“”? 
  吐火罗文为什么在龟兹和焉耆出土,而不是在敦煌和阿富汗出土? 
  互相听得懂对方的语言并互相用自己的母语交流是否可行? 
  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学会聊天的呢? 
  现代汉语造词能力是否在下降? 
  “黑命贵”这个翻译对吗?这个“贵”是不是有点过了? 
  东北人读“三个”为“sáng ge”导致别人听不懂,他们自己真的没注意到吗? 
  有哪些已经成为中文表达习惯的“翻译腔”? 
  「变态」用英语怎么说? 
  如何看待 60 多国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汉语为何在国外越来越受欢迎?目前汉语在世界地位如何? 

前一个讨论
武汉一女子前脚付全款后脚新车被 4s 店员撞坏,获赔 4500 元,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能换一辆新车?
下一个讨论
有什么比较好的商业综合体设计案例提供吗?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