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朱生豪把「To be, or not to be.」翻译成「生存还是毁灭」,这是莎士比亚的原意吗? 第1页

  

user avatar   benjamin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先声明:本回答只涉及原文句意。由于能力所限,中文翻译的遣词造句,以及戏剧的台词效果不在本答案讨论范围之内。

------正文分割线------

首先要明白一点:莎翁使用的是16世纪的近代英语,和当代英语差别很大。

个人认为朱生豪没有把这个句子的原意完全翻译出来,表达的意思范围有所缩小。

在理解莎翁的这句话时,我们千万不能只从现代英语的语法角度来理解,要从多个方面解释。

完整的句子是: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一,Be的用法。

作为王子颇有深意的思考,be的解释就如同之前的答案所说的,表示「存在,生存」。

见牛津大词典中的一条解释:

To have or take place in the world of fact, to exist, occur, happen. To have place in the objective universe or realm of fact, to exist; also, to exist in life, to live.

即:在世界中事实占据一个地方,存在,发生;在客观世界中存在,或者有生命,生活。

虽然看起来这个意思很生僻,但是我们一定要站在近代英语的角度看,当时的be是完完全全可以作为实义动词单独使用的。


下面,我找出几个与和莎士比亚年代相近,且用法相似的文献:

1548 Udal Erasm. Par. Matt. xxii. 105 They beleue..nothyng to be but that whiche they see.

1548年的句子转写成现代英语:They believe... nothing to be but that which they see.

他们除了眼见的,一律不相信其它事物的存在。

1587 Golding De Mornay iii. 26 All things that are, or euer were, or shall hereafter bee.

1587年:All things that are, or ever were, or shall hereafter be.

一切当下存在的,过去存在的,和将来也会存在的。

1611 Bible Gen. v. 24 Enoch walked with God: and hee was not, for God tooke him.

1611年,《圣经·创世纪》:Enoch walked with God: and he was not, for god took him.

中文合和本翻译:

以诺与神同行,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

1732 Pope Ess. Man i. 109 To Be, contents his natural desire.

1732年:活下去能满足他的自然欲望。

1837 ― Fr. Rev. I. i. 6 So much that was not is beginning to be.

1837年:太多曾经不存在过的东西开始出现了。

1611年的圣经作为当时最权威的英语文法范本,明明白白将be当作 存活 使用。

二,不能忘记后半句的「that is the Question」。

必须前后半句结合,才能理解全句。

按照常理,用于第一次引出概念,要用不定冠词a,但这里用的是冠词the。这个the Question,是一个特殊用法,不能简单地翻译为「这是个问题」。作者把a换成the,是有意用来强调,这个Question,是一类概念中最有代表性的。

我们可以在牛津大词典中查到这样的解释:

used to indicate that someone or something is the best known or most important of that name or type.

that is the Question,其实在传达的意思是:这个问题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那到底什么是the Question呢?

莎士比亚笔下的王子提出的这个问题,并不是心血来潮,其实是整个西方思想史的结晶,所以才能称为「the Question」。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第一句话就给出了结论:

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判断人值得活在世上吗?这就是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将这句话的be和the Question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大致理解王子在自杀边缘中痛苦思索的内容:

要不要存活(be or not)于人世间,这真是问题中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王子一直被视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


user avatar   yi-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对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深感惶恐,莎翁可不是非皓首穷经者能弄懂的。敢于掰弄邱阁老和敢于染指莎翁研究是两回事。我很乐意去搜刮一下研究成果,或者找专家问一问再来说,但是显然没有这个时间。

抛砖引玉一下为了避免下面很多毫无意义的讨论,简单解释下这个问题:

“Be”有两重意思,一个是单纯的,“be”,一个动词。他可以是“be in a certain status”,可以是“be doing something”,总之是取决于前后文来决定其本身含义的。比如“to be or not to be”的意思可以是“to flee or not to flee”可以是"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or not."

这就是下面答案里所谓的“小意向” ,意思是:不要想复杂,这里的be就要前后文联系,替换一个具体的动词词组(VP)进去,换成“做什么/是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不是什么,不成为什么”,换成一个具体的意向。

而“Be”还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存在,生存,生活,存续”——一个非常非常特殊没有歧义的指向。这也就是所谓的“大意向”,如果要接受这里的“be”是这个意思,那么“To be or not to be”就有非常明确,清晰,与上下文无关的确定的含义,不准确地翻译为“To exist or not to exist.”

“To live, to speak, to think, to breath, to BE”,你看,这里的“Be”不能用中英文或者大多数语言里大多数动词“替换”。他是一个特殊的所指。哪怕用“exist”替换都显得缩小了意向和境界。所谓“生存还是毁灭”翻译“小”了,意思就是“生存”和“毁灭”这两个词不能对位替代“be”在这里表达的境界。


我倾向于认为是后者,就是这里的“be”确实是那个特殊的含义。原因很简单,大多数版本里,后面“To be or not to be”的2个对应选项里都是一生一“死”。

First Folio里面是: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ed. To die,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e, there's the rub··· ···

First Quarto里面是:

To be, or not to be, Ay there's the point,
To Die, to sleep, is that all? Aye all:
No, to sleep, to dream, aye marry there it goes,
For in that dream of death··· ···

Second Quarto里面是: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e to ſuffer
The ſlings and arrowes of outragi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es again in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ſ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e
No more, and by a sleepe, to ſay we end

上面图片里的亦同。无论是Bad Quarto,也就是废稿,还是我们最终现在熟悉的终稿,哈姆雷特的选择都是抗争还是毁灭,在有些版本里甚至直接是生存和死亡

他纠结的问题是,是否被命运就此摧毁,就此不再“to be”;他纠结的问题是,就此死亡(死亡显然是not to be肉体上的层面),是否就是无梦的消亡。他纠结的是主观行动,还是消极随动。这就是一个很标准的“to be”和“not to be”的问题,这里的“be”就是特指。

翻译成“生产还是毁灭”当然不能说完全准确,但是至少抓住了一定的精髓,并且让懂得人看了之后能理解背后的意义。至于彻底不懂英语语言背后引申义的读者,翻译中的损失是无可避免的。


当然,再次强调,我完全没有任何权利在莎翁研究里指点江山。或许这里的“be”就是小意向。或许版本学的比较会有更多结果。这都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我不是搞英语文学的。

但是,就,抛砖引玉下,让后面的答主有的放矢,不要把问题搅得一团糟吧。


user avatar   di-liu-hao-bing-ren-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看来,特斯拉想石锤掉张女士太容易了好吗?

现在事情这么大了,都惊动到特粉的精神领袖马斯克了。

行车记录不是特斯拉后台都有吗?

不是只有特斯拉能读取(破解)吗?

直接倒出来事发前后10分钟的记录公布大众不就直接锤死了吗?

还轮的上张女士跳脚吗?

至于隐私啥的,涉及面这么广已经不存在隐私问题了,反正特斯拉也不尊重车主,就直接公布呗?

多少数据啊,拘留5天都整理不出来,都不如我们新招的实习生呢。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不锤呢,人道主义吗?


还有人在那说,车主不给车就鉴定不了。

行,我认为你说的是对的,

那特斯拉给一份精选的数据是咋回事?

不用怕网友看不懂,我看不懂,我后面有千千万万网友会翻译成我能看懂的Excel。

你倒是公布啊。


user avatar   meng-xing-shi-fen-42-60-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英国以 Theresa May 为首的新内阁的所谓「官方繁体中文译名」? 
  什么叫理解英语的句意,而不是翻译成中文? 
  「Lambda calculus」翻译为「Lambda 表达式」是否妥当? 
  急求卡夫卡名言的英文版“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 
  汉语里面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外来语? 
  有哪些外文词汇诸如地名因翻译成中文而有了独特的意境美? 
  未在国内发售的国外游戏的中文译名是由谁决定的? 
  如何从零开始做一家翻译工作室? 
  《生活大爆炸》若保证译制水平的前提下加以国人流行语、方言词汇,其效果将如何? 
  四六级考试有哪些神翻译? 

前一个讨论
希腊化时代是否被低估?
下一个讨论
晋军打了几十年仗,为何碰上匈奴却不堪一击?





© 2024-05-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