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要。
重要的是结果,你管人家怎么翻呢,如果用这种方式又快又好的完成了,那有什么好看待的,那人家就做得对啊。如果这种方式错误百出效率还低,那当然该骂了。
从机翻原理上谈谈这件事。
主流模型用的训练集,大多是全领域全面向的。主要是日常生活口语和报章杂志。所以,一个很有趣的方向是翻译人员的自训练。
什么是翻译人员的自训练呢?打个比方,把机器翻译模型看成输入法软件,比如谷歌输入法或者搜狗输入法。这个软件会根据一个初始的词库(对应机翻模型的训练集),判断你敲键盘时要的是什么文字。
现在的机器翻译模型,为了照顾所有人的需求,初始“词库”都是一样的。并不会为了某个领域或某个风格的文字做更多的努力。所以你要翻译法律文件、日常对话或者文学作品,可能感觉就不一样,有的机翻结果改起来更顺手,有的机翻结果改起来不顺手。
但是,作为翻译人员,你的翻译工作实际上就在更新这个“词库”。如果你把你翻译的作品加到这个“词库”里,把你校正过的文字作为目标,让模型再次训练,它就会更切合你的想法。久而久之,这个模型就会学习你的风格,学习你的偏好,犯更少的错误。
所以,看待机器翻译,没有必要把它看成一个好像很庞大的未知机器,而应该把它看成一种输入法,一种辅助写作的工具。掌握了机器翻译理论,自己搭建机器翻译模型,翻译人员甚至可以把它看作是在培养一个助手。比如从某个基准模型出发,为文书类翻译专门训练一个模型,为小说翻译训练另一个模型,为日常对话再训练一个模型……每个模型对应一个门类、一个专业领域。这样,机器翻译模型就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得心应手”。
如果翻译专门领域的人士主动进到机器学习领域,会给这个领域带来更多的东西。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